天生人材怨不以,天亦何心及于尔。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26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天生人材怨不以,天亦何心及于尔”,这两句诗实际上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天生人材怨不以,天亦何心及于尔。

丈夫失意能思危,贫贱安然是富贵。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节选部分)

天生我材却无人赏识,上天又为何让我来到这个世界?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不被赏识、命运多舛的感慨和无奈,诗人认为,自己虽然天生具有才华,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机会,不禁对上天产生了疑问和抱怨。

赏析

这两句诗是黄景仁《杂感》中的名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命运的无奈与感慨,诗人以“天生人材怨不以”开篇,直接点出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赏识的困境,接着用“天亦何心及于尔”进一步表达了对上天的不满和质疑,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个性特点,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在整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人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失乐观和自信。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文化专制严重的时期,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家境贫寒、仕途不顺等原因,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机会,这种遭遇使得诗人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不满和反思,也促使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杂感》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内心世界融入其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天生人材怨不以,天亦何心及于尔”这两句诗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被单独引用或误传为其他作品的句子,但它们实际上出自黄景仁的《杂感》一诗,在理解和赏析这两句诗时,应将其置于整首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考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