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湖亭晚望残水
唐·白居易
风荷百顷占涟漪,烟树溟蒙乳鸭飞。
秋岸绿新垂柳带,夕阳红透半江晖。
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惆怅夜归人不见,月华如水浸楼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百顷风中的荷花摇曳生姿,占据了整个水面的涟漪;烟雾缭绕的树林朦胧不清,小鸭子在其中飞翔,秋天的岸边,新绿的垂柳如同丝带般轻盈,夕阳的余晖将半边江水染得通红,无情的水任凭方圆之器盛取,无系的船随风飘荡,去留随意,夜晚归来时心中惆怅,因为所思念的人已不在,只见月光如水,浸湿了楼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湖亭晚望时所见到的残水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淡淡哀愁。
赏析
首联“风荷百顷占涟漪,烟树溟蒙乳鸭飞”以宏大的视角开篇,描绘了荷花在风中的摇曳和乳鸭在烟雾缭绕的树林中飞翔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颔联“秋岸绿新垂柳带,夕阳红透半江晖”则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新绿的垂柳和夕阳的余晖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颈联“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通过水和舟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去留随意的感慨,尾联“惆怅夜归人不见,月华如水浸楼台”则以惆怅的情绪收尾,表达了诗人对所思之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期所作,当时他身处官场之外,过着相对闲适的生活,他常常在湖亭边漫步,欣赏自然景色,感受人生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湖亭晚望时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时期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