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云门寺
唐·宋之问
霁天浮翠点秋山,
云洞深深碧巘间。
山向马头回禹穴,
溪分燕尾入云门。
松间月色长如此,
竹里泉声自古然。
更欲栖迟一林宿,
岩栖真可继前贤。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阳尉、右拾遗、越州长史等职,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他的诗作讲究声律,辞藻华丽,擅长五言律诗,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但也有少数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
译文
雨过天晴,秋山苍翠欲滴,点缀在蓝天之下,云洞深邃,隐藏在碧绿的山峰之间,山势蜿蜒,仿佛马头回望禹穴;溪流分叉,如同燕尾飞入云门,松林间的月色总是如此明亮,竹林中的泉水声自古以来就这样清脆,我更想在这片林中留宿一晚,岩栖生活真可以继承前贤的遗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云门寺及其周边环境的幽静美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首联写雨后秋山的清新,颔联以“马头”、“燕尾”比喻山势和溪流,形象生动,颈联则通过“月色”、“泉声”描绘出林间的静谧与和谐,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此隐居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作结,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云门寺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描绘得如诗如画,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创作背景
宋之问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期间,游历云门寺时所作,云门寺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诗人在此游览时,被其幽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寄托了自己对仕途失意、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