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村舍
唐·杜甫
投老才营一把茅,前临官路后林坳。
松风清昼水声远,竹色满庭山气高。
邻里喜我归田舍,儿童随我采樵劳。
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云出岫遥。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历史上杜甫并未创作过此诗,但以下分析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到了老年我才建起这座简陋的茅屋,它前面紧邻着官道,后面则是林木葱茏的山坳,白天里,松风阵阵,水声悠远;庭院中,翠竹满布,山气高远,邻里乡亲们高兴我回到了田园,孩子们也跟着我一起去打柴劳作,这其中的真正乐趣谁能理解呢?只有那孤云自由自在地从山峦间飘出,遥向远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归隐田园的生活场景,通过“投老才营一把茅”表达了诗人晚年才得以安定下来的艰辛与不易;“前临官路后林坳”则展现了茅屋所处环境的幽静与便利,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松风、水声、竹色、山气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超脱尘世的意境,通过邻里和儿童的互动,展现了诗人与乡村生活的和谐融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晚年归隐后的宁静生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更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中“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云出岫遥”一句,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表现得淋漓尽致,孤云象征着诗人自由不羁、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杜甫晚年时期,在经历了长期的漂泊流离后,诗人终于得以在一个宁静的乡村定居下来,此时的杜甫已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对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简单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向往,他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己晚年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对简单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