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萧寺
宋·赵师秀
萧寺经行无尽情,倚阑长是眼增明。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作者简介
赵师秀(约1170—1219),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或灵秀散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五律,亦能词,有《赵师秀集》传世,赵师秀一生仕途不顺,晚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生活清贫,但诗名颇高,与当时名士多有交往。
译文
在萧寺漫步,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情怀,倚靠在栏杆上,目光更加明亮,站在千峰之巅,没有世俗的束缚,置身于万象丛中,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不向人间争名夺利,只将心事寄托给沙鸥,不知何时能回到那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小径自是一片幽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萧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联“萧寺经行无尽情,倚阑长是眼增明”直接点题,写出诗人在萧寺漫步时的愉悦心情和眼前景色的明亮,颔联“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颈联“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则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心境,尾联“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游萧寺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诗中“无尽情”三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倚阑长是眼增明”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人以“沙鸥”为喻,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超脱世俗的高洁品质,尾联则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宁静幽远的意境,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赵师秀晚年寓居临安期间,当时,诗人仕途不顺,生活清贫,但诗名颇高,与当时名士多有交往,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游览萧寺,面对自然美景,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情怀和感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自己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心境,这种心境的形成,既与诗人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