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由桂林朔江至兴安》,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由桂林朔江至兴安
清 袁枚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似仙屏。
舟行整日不见鸟,山拥中流翠作堆。
四围竹树郁崔嵬,倒映水中如画来。
百里漓江一壶酒,醉山醉水不须回。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抒发真情,个性鲜明,反对摹拟复古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作品传世。
译文
江水到达兴安时最为清澈,两岸青山簇拥如同仙家的屏风,船行整日几乎看不到飞鸟,群山环抱江水,中间翠绿堆积,四周竹树茂盛高耸,倒映在水中如同画卷,百里漓江美景如同一壶美酒,让人沉醉于山水之间不愿离去。
释义
本诗描绘了从桂林逆流而上至兴安途中的壮丽景色,江水清澈,青山连绵,竹树茂盛,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沿途所见所感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赏析
本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首联“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似仙屏”直接点出兴安江水的清澈和青山的秀美,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丽的基调,颔联“舟行整日不见鸟,山拥中流翠作堆”通过“不见鸟”的夸张手法,进一步突出了江水的宁静和山林的幽静,翠作堆”的描绘也生动地展现了山色的浓郁和丰富,颈联“四围竹树郁崔嵬,倒映水中如画来”则通过竹树的茂盛和高耸,以及它们在水中的倒影,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美景的如画感,尾联“百里漓江一壶酒,醉山醉水不须回”则以酒喻景,表达了诗人对漓江美景的沉醉和留恋。
创作背景
袁枚在乾隆年间曾任广西梧州知府、江宁知府等职,期间游历了广西的山水名胜,本诗即是他从桂林逆流而上至兴安途中所作,在旅途中,袁枚被沿途的自然美景所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漓江美景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袁枚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