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下水非当日曲,山前竹似旧时修。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忆旧游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亭下水非当日曲,山前竹似旧时修。

风前把酒思无限,月下题诗梦亦愁。

往事如烟随云散,故人何处觅芳洲。

空余回首斜阳外,一片青山万古秋。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寓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与人文关怀,其书法和绘画亦独具风格,尤其是他的竹石画,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译文

亭子下的流水已不再是当日那蜿蜒的曲流,山前的竹子却还像旧时那样修长青翠,在风中把酒言欢,思绪无限;在月光下题写诗句,连梦中也带着愁绪,往事如烟,随风飘散,故人如今又在哪里寻觅那片芳洲呢?只留下我独自回首,在斜阳之外,只见一片青山,万古的秋意。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亭下水”与“山前竹”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变迁的感慨,流水已改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而竹子依旧,则寄托了诗人对旧日美好记忆的留恋,后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故人的思念,以及面对现实变迁时的无奈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前两句“亭下水非当日曲,山前竹似旧时修”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永恒,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后两句则直接抒情,将诗人的思绪与情感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伤色彩。

郑板桥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与隐喻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他的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饰,却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郑板桥在晚年时期,面对人生的种种变迁,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与故人的点点滴滴,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而创作的,在清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郑板桥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经历了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起伏,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