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山
唐·韦应物
石从试剑何年裂,池自通泉尽日平。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霁。
万籁俱寂听,孤灯照寒壁。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以诗文自娱,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试剑石不知在何年何月被剑劈裂,池塘则因泉水相通而终日平静无波,山林沟壑间暮色渐渐收敛,云霞在傍晚时分渐渐消散,四周万籁俱寂,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一盏孤灯照亮了寒冷的墙壁。
释义
石从试剑何年裂:形容山石因古代侠客试剑而裂开,寓意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流逝。
池自通泉尽日平:描绘池塘因泉水相通而保持平静,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林壑敛暝色:山林沟壑间的暮色渐渐收敛,暗示天色已晚,夜晚即将来临。
云霞收夕霁:傍晚时分的云霞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晴朗。
万籁俱寂听:四周的声音都消失了,只剩下寂静,强调环境的宁静。
孤灯照寒壁:一盏孤灯照亮了寒冷的墙壁,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首联以试剑石和通泉池为引子,引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颔联则通过描绘暮色和云霞,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和美丽;颈联和尾联则通过万籁俱寂和孤灯照壁的描写,将诗人的孤寂和冷清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游览山水时所作,当时他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之间,以诗文自娱,在游览过程中,他被眼前的自然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应物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了他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