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髯故国才归得,岁岁须来举一巵。的释义

风云4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燕

唐·韦庄

海燕东来逐舰船,

长鸣乱舞上樯竿。

虽无百尺衔泥意,

自有凌云得路难。

万里风烟通汉苑,

千条杨柳拂秦关。

阿髯故国才归得,

岁岁须来举一巵。

作者及朝代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作者简介

韦庄生于晚唐,历经唐末动乱,后入蜀依附王建,建立前蜀政权,任宰相,他的诗词多反映战乱现实,情感真挚,风格清丽,对后世影响深远,韦庄的词作尤为著名,多描写闺情离愁和个人身世之感,情感细腻,语言优美,是“花间派”的杰出代表。

译文

海燕从东方随着战舰归来,它们在桅杆上长鸣乱舞,虽然它们没有像燕子那样衔泥筑巢的意愿,但自有凌云之志,只是前路艰难,万里风烟通向汉朝的宫苑,千条杨柳轻拂着秦地的关隘,我这把老骨头(阿髯,自指)才刚刚回到故乡,以后每年都要来这里举杯庆祝。

释义

此诗以海燕为喻,表达了诗人历经战乱、流离失所后终于归乡的喜悦与感慨,海燕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筑巢之燕,但其不畏艰难、追求高远的精神,正是诗人自身经历的写照,诗中通过对归途风景的描绘,以及对归乡后心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赏析

本诗前两句以海燕的飞舞长鸣开篇,生动描绘了海燕随战舰归来的场景,既富有画面感,又寓含深意,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虽历经坎坷,但仍怀揣凌云之志,对前路充满希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归乡后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情感真挚,令人动容,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韦庄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韦庄一生历经战乱,曾长期流寓江南,后入蜀为相,此诗可能作于他晚年归乡之后,通过对海燕归来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历经战乱、流离失所后,诗人终于得以归乡,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