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因认人我相,教外都忘大小乘。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忘机

唐·皎然

经中因认人我相,教外都忘大小乘。

万象丛中得自在,世间何处不禅僧。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人交往甚密,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宗教体验,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译文

在佛经中因为执着于区分自我与他人,而在佛教教义之外,则忘却了大乘与小乘的分别,在纷繁复杂的万象之中,我得以自在无碍,世间何处没有修行禅定的僧人呢?

释义

首句“经中因认人我相”指的是在研读佛经时,人们往往会因为执着于区分自我与他人(即“人我相”)而产生执念,次句“教外都忘大小乘”则表达了诗人超越佛教内部大乘与小乘的分别,达到了一种更为宽广和包容的境界,后两句“万象丛中得自在,世间何处不禅僧”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中找到了内心的自在与宁静,认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体会到禅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皎然作为一位诗僧的深邃禅意和超脱境界,首联通过对比“经中”与“教外”的不同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超越,颔联则进一步升华主题,表达了诗人在万象丛中得自在的禅悟体验,尾联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禅意的普遍性,认为世间处处皆有禅机,处处皆可修行,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禅宗的机锋和韵味。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作为一位诗僧,皎然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禅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佛教教义进行深刻反思后,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皎然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的超越和对禅意的深刻领悟,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禅宗修行者的豁达与自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