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似欲荒三径,疏懒谁知意更长。的解释

风云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园居杂咏

朝代:清代

作者:宋荦

蓬蒿似欲荒三径,疏懒谁知意更长。

门巷萧条长绿苔,故人容鬓各相衰。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注:此诗为节选,原诗共有四句或更多,但“蓬蒿似欲荒三径,疏懒谁知意更长”为其中的两句,为便于解析,这里以这两句为核心构建解析框架。)

作者简介

宋荦(1634年-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河南商丘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画家,康熙年间曾任江苏巡抚,政绩卓著,后官至吏部尚书,他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有所成,尤善诗词,有《西陂类稿》等著作传世。

译文

蓬蒿野草似乎要将我的小径荒芜,我的懒散又有谁知道呢,其实我的意趣更加深远。

释义

“蓬蒿似欲荒三径”描绘了园中小径两旁长满了蓬蒿野草,仿佛要将小径淹没的景象,暗示了园居生活的荒凉与孤寂。“疏懒谁知意更长”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懒散生活态度的自嘲与辩解,实际上他并非真的无所追求,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趣和追求,只是不为他人所知罢了。

赏析

这两句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园中小径的荒凉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闲适,蓬蒿野草的茂盛与园居生活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疏懒谁知意更长”一句又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眼光的不屑与自我价值的坚守,展现了其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洁品质。

创作背景

宋荦在仕途上虽有所成就,但晚年却屡遭贬谪,生活颇为坎坷,这首《园居杂咏》可能就是在其晚年园居生活中所作,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的心境变化和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描绘园居生活的荒凉与孤寂,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淡然态度,这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在清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体现了宋荦作为一位文学家的独特气质和人生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