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却怜风雨梁山路,不似莼鲈楚泽秋。
——明·贝琼《已酉端午》
作者及朝代
作者:贝琼
朝代:明朝
作者简介
贝琼(约1314-1379),字廷琚,一字用琚,号清江,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贝琼博通经史百家,工诗文,洪武初被荐修《元史》,授国子助教,不久改官中都国子监,教授生徒,擢浙江按察司佥事,后辞官归隐,贝琼的诗清新秀逸,有《清江贝先生集》传世。
译文
风雨端阳(五月初五端午节)天色晦暗,汨罗江上无处可以凭吊屈原英灵,石榴花盛开应该会笑话我,为了屈原的遭遇,即使像陶渊明那样酒醉也没有心情,却可怜那风雨中的梁山之路,它远远比不上莼菜和鲈鱼美味的楚地之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风雨天气和诗人对屈原的怀念,表达了对忠臣遭遇不幸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却怜风雨梁山路,不似莼鲈楚泽秋”两句,以风雨中的梁山之路与楚地的莼菜、鲈鱼之秋作对比,暗含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家乡美好时光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首句“风雨端阳生晦冥”既点明了时间,又营造了压抑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汨罗无处吊英灵”直接引出屈原,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怀念和敬仰,第三句“海榴花发应相笑”以石榴花的盛开反衬诗人的愁绪,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末两句“却怜风雨梁山路,不似莼鲈楚泽秋”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贝琼生活在明朝初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虽然曾一度入仕,但很快就辞官归隐,过上了隐居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诗人通过怀念屈原,表达了对忠臣遭遇不幸的同情,同时也借古讽今,对当时的政治环境进行了批判,诗人也通过对比风雨中的梁山之路和楚地的莼菜、鲈鱼之秋,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归隐后的心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