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重九皆羁旅,万水千山厌远游。的释义

风云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崔曙

汉文有道恩犹薄,贾谊才名世所无。

骥子好为千里足,桂条堪折一枝无?

长安城中见长乐,柏陵何处是西陵?

两年重九皆羁旅,万水千山厌远游。

作者及朝代

作者:崔曙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崔曙,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在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一诗足以展现其才华。

译文

汉朝文帝虽然英明,但对我的恩情仍然淡薄;贾谊的才华举世无双,却未能得到重用。

你(刘明府)如千里马般才华横溢,能否折下一枝桂花(象征功名)赠予我?

在长安城中遥望长乐宫,柏陵之地又在哪里,哪里是西陵的所在?

连续两年在重阳节这天我都漂泊在外,厌倦了万水千山的远游生活。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未得施展的感慨,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诗中“汉文有道恩犹薄,贾谊才名世所无”两句,借古讽今,暗指自己虽有才华却未得重用;“两年重九皆羁旅,万水千山厌远游”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含蓄,首联以历史人物开篇,既点明了诗人的遭遇,又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以比喻手法赞美友人,同时暗含自己未能得到赏识的遗憾,颈联通过描绘长安城的景象,引出对故乡的思念,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厌倦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崔曙在重阳节期间登上望仙台时所作,赠予友人刘明府容,当时,崔曙可能正处于仕途不顺、漂泊无定的境地,对自己的才华未能得到施展感到愤懑不平,同时对远方的友人充满了思念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思念之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崔曙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对友情的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