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颂班超
朝代:唐
作者:李中
塞北征尘飞杳杳,河西戎幕夜迢迢。
时人共解班春意,兵寝刑清第一功。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初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及日常生活,偶有抒发抱负之作,李中在唐代诗坛上虽不算显赫,但其作品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北方的边塞征尘飞扬,遥远而朦胧;河西地区的军营在夜色中显得更加漫长,当时的人们都理解班超的春意(即他的远大志向和抱负),认为他停止战争、刑罚清明是最大的功绩。
释义
塞北征尘飞杳杳:形容北方边疆战事频繁,尘土飞扬的景象。
河西戎幕夜迢迢:河西地区军营的夜色漫长,暗示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漫长。
时人共解班春意:当时的人们都能理解班超的远大志向和抱负,班春意,这里借指班超的雄心壮志。
兵寝刑清第一功:停止战争、刑罚清明被看作是最大的功绩,兵寝,指停止战争;刑清,指刑罚清明。
赏析
这首诗以班超的事迹为背景,表达了对和平与清明的向往,首句“塞北征尘飞杳杳”描绘了边疆战乱的景象,与后文的“兵寝”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和平的珍贵,次句“河西戎幕夜迢迢”则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生活的艰苦,为后文的“刑清”作了铺垫,后两句“时人共解班春意,兵寝刑清第一功”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班超功绩的赞扬和对和平社会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时期的边疆局势有关,晚唐时期,边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李中可能在此背景下,借班超的事迹来表达对和平与清明的向往,班超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他曾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历经艰险,最终使西域各国归附汉朝,为汉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诗人通过赞美班超的功绩,实际上是在呼吁当时的社会能够停止战争,实现和平与清明。
就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