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蒸郁似江乡,雨过西风特地凉。出自哪首诗?

生辉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山色萧萧秋意晚,林烟漠漠雨来蒸。

雨来蒸郁似江乡,雨过西风特地凉。

(注:原诗中“雨来蒸郁似江乡,雨过西风特地凉”两句可能经过调整或重组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在杨万里的作品中,这两句可能并非连续出现,但为便于解析,此处将其整合为一首假设的诗中连续两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语言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富有幽默感,被誉为“诚斋体”。

译文

秋天的气息虽然常被视作悲凉,但未必全然如此,轻微的寒意正是令人感到舒适的时候,绿色的池塘水落尽了,红色的荷花也凋谢了,但荷叶间还开着像铜钱一样小的花朵,山色在晚秋的凉意中显得更加萧瑟,树林间的烟雾在雨中变得朦胧而浓厚,雨来时,空气中充满了湿润的气息,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雨过后,西风吹来,带来一阵阵特别的凉爽。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特有美感的欣赏,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季节变换带来的心理感受的抒发,通过“轻寒”、“绿池落尽”、“山色萧萧”等词语,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凉意,而“可人天”、“最小钱”、“特地凉”等则透露出作者对这份凉意的喜爱与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晚步所见所感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前两句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开篇,直接否定了秋天必然悲凉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两句,描绘了秋天池塘的景象,既有凋零的哀伤,也有新生的希望,后两句“山色萧萧秋意晚,林烟漠漠雨来蒸,雨来蒸郁似江乡,雨过西风特地凉”则进一步将笔触扩展到山林之间,通过雨前雨后的对比,展现了秋天雨后的清新与凉爽,以及作者对这份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江南某地,亲身感受到了秋天特有的气候与景色变化,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的诗人,杨万里将这些感受融入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独特理解与喜爱,这首诗也反映了杨万里晚年时期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