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万年依荫厚,那知一日遽盟寒。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3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叹世

唐·罗隐

本为万年依荫厚,那知一日遽盟寒。

人情渐薄如春水,世路方艰似险滩。

花落空庭春寂寂,鸟啼深树夜漫漫。

浮生若梦须臾过,莫待白发空悲叹。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晚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现实,对晚唐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的散文和杂文也颇有名气,是唐代文坛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译文

原本以为可以依靠深厚的恩荫庇护万年,哪知道有一天竟然突然之间恩情断绝,关系变得寒冷如冰,人间的情感渐渐变得像春天的流水一样淡薄,世间的道路也越发艰难,如同险峻的滩涂,空荡荡的庭院里,花儿凋零,春天显得格外寂静;深邃的树林中,鸟儿啼叫,夜晚显得格外漫长,人生如梦,转瞬即逝,不要等到白发苍苍时才空自悲叹。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首句“本为万年依荫厚”表达了诗人原本对某种庇护或关系的深厚期望,而“那知一日遽盟寒”则揭示了这种期望的破灭,人情关系的迅速变化,接下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人情淡薄、世路艰难的社会现实,尾联则以“浮生若梦”的比喻,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虚幻,劝诫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等到老去时才后悔莫及。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现实,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难料表现得淋漓尽致,首联的“万年”与“一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情变化的迅速和无情,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境遇,进一步渲染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态的炎凉,尾联则以“浮生若梦”的比喻,点明了人生的短暂和虚幻,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的个人经历和晚唐社会的现实密切相关,罗隐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年代,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仕途坎坷,他深刻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现实,对晚唐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有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和反思的结晶,通过这首诗,罗隐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