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客至但须樽有酒,日高不怕甑生尘。
作者及朝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的诗作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方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译文
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若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客人来了只要有酒,即使太阳高升,我也不怕甑中生尘(意指不担心没有饭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草堂清幽、景致别致的景象,以及他待客的热情和随性的生活态度,前两句写草堂的环境和日常,中间四句写客人来访的喜悦和招待的简朴,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升华,诗人通过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和待客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尤其是“客至但须樽有酒,日高不怕甑生尘”两句,更是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高尚情操,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之后,诗人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流离,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歌,这首《客至》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经历了战乱之后,对于和平生活的珍惜和向往,以及他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