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琴意
朝代:宋
作者:释文珦
昭文不鼓缘何意,靖节无弦且寄情。
指下遗音谁得会,心间妙旨自分明。
高山流水知音少,明月清风共此声。
一曲悠然天地远,人间万事付沙汀。
作者简介
释文珦(生卒年不详),南宋末年诗僧,字潜道,自号“无文道人”,于诗颇自矜重,不妄作,为宋末元初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作多抒发隐逸之思,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凝练,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译文
昭文为何不再击鼓奏乐,靖节先生虽无琴弦却也能寄托情怀,手指之下遗留的琴音谁能领会,心中的妙意自然清晰明了,高山流水间知音稀少,明月清风与我共赏此声,一曲悠然响起,天地仿佛变得遥远,人间的万般事务都付与了沙滩上的小洲。
释义
“昭文不鼓缘何意,靖节无弦且寄情”两句,借用了古代音乐家昭文与隐士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诗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超脱世俗的情感寄托。“指下遗音谁得会,心间妙旨自分明”进一步阐述音乐的真谛在于心领神会,而非外在形式。“高山流水知音少,明月清风共此声”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一曲悠然天地远,人间万事付沙汀”以悠扬的琴声将思绪引向远方,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琴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超脱态度,首联通过昭文和靖节的典故,巧妙地引出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进一步阐述音乐的内在价值,强调心领神会的重要性,颈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慨,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尾联则以悠扬的琴声将思绪引向远方,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人间万事的淡然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释文珦晚年隐居期间,作为一位诗僧,释文珦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和超脱的态度,在隐居生活中,他通过弹琴、作诗等方式来寄托情怀、抒发情感,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音乐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超脱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知音难觅、人心浮躁的现实状况,以及诗人对这种状况的淡然和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