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词
唐·王昌龄
胡风卷尽塞鸿飞,拭玉辕门吐寸诚。
旄头夜落捷书飞,敢将缓颊沮天兵。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王昌龄的风格虚构而成,因实际王昌龄作品中并无完全匹配此两句的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这首虚构之作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后迁江宁丞,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
译文
胡地的狂风卷走了最后一只鸿雁,我在辕门之上擦拭着玉制的兵器,表达我诚挚的忠心。
当夜旄头星陨落,捷报如飞,我怎敢用言辞劝阻那勇往直前的天兵。
释义
首句“胡风卷尽塞鸿飞”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肃杀,鸿雁的飞走象征着和平的远去和战争的临近,次句“拭玉辕门吐寸诚”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决心,他擦拭兵器,准备迎战,同时向朝廷表达他的忠诚和决心,第三句“旄头夜落捷书飞”预示着战争的胜利,旄头星陨落是战争结束的象征,捷报也随之传来,末句“敢将缓颊沮天兵”则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他绝不会因为个人的安危或言辞的劝阻而放弃为国效力的机会。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坚定态度,诗中“拭玉辕门吐寸诚”一句尤为传神,既表现了诗人的忠诚和决心,又通过“拭玉”这一细节动作,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画面感。“旄头夜落捷书飞”一句也预示着战争的胜利,为全诗增添了乐观和豪迈的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虽为虚构之作,但可以想象其创作背景可能与王昌龄的边塞生活经历有关,王昌龄曾亲身经历过边塞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坚定态度,同时也抒发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战争的紧张氛围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展现了边塞诗人的独特风采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