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选循良抚远民,由来百里应星辰。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6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循良谣

唐·韦表微

帝选循良抚远民,由来百里应星辰。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表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表微,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风格质朴而深情,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并非最为显赫,但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使他的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译文

皇帝选拔贤能的官吏来安抚远方的百姓,这些官吏自古以来就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照耀着百里之地,如今却看到桑树无叶,土地干旱生烟,百姓们在龙王庙前吹奏箫管祈求降雨,而那些富贵人家仍在观赏歌舞,似乎还担心春天的阴雨会让管弦乐声变得低沉。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象:一边是百姓因干旱而困苦求雨,另一边是富贵人家的奢华享乐,诗人以“帝选循良抚远民”开篇,表达了对皇帝选拔贤能官吏的期望,但随后通过描绘干旱和贫富悬殊的现实,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深沉而有力,首句“帝选循良抚远民”奠定了全诗的主题和基调,即皇帝选拔贤能官吏来安抚百姓,接下来的诗句却以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现实的残酷:百姓在干旱中挣扎求生,而富贵人家却仍在享乐,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在语言上,这首诗运用了质朴而生动的语言,如“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等,生动地描绘了干旱和百姓求雨的情景,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如将贤能官吏比作“星辰”,既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期望,又暗示了他们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复杂的时期,虽然经济文化发达,但社会矛盾和贫富悬殊也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韦表微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忧虑,他希望通过诗歌来唤起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皇帝和贤能官吏的期望和寄托,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关心百姓疾苦,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