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有怀
唐·刘禹锡
旧隐暂还非久住,心期献可沃尧聪。
青山绿水常为伴,明月清风自不同。
野老闲来谈旧事,樵夫兴至唱新丰。
何时得遂归田计,闲看云舒与卷空。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暂时回到旧时的隐居之地,但并非打算长久居住;心中期望着能够向圣明的君主进献可行的建议,以智慧滋润尧舜般的圣听,青山绿水常常作为我的伴侣,明月清风则展现出别样的风情,乡间的老人闲暇时会谈论起往昔的事情,樵夫高兴时也会唱起新丰的歌曲,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归隐田园的计划,悠闲地观赏云彩的舒展与卷动,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矛盾,首句“旧隐暂还非久住”点明了诗人暂时回到隐居之地,但心中并无长久居住的打算;次句“心期献可沃尧聪”则透露出诗人内心仍怀有报效国家的志向,希望自己的智慧能为君主所用,后四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对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反衬出内心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首联直接点题,既表达了归隐的意愿,又暗示了内心的矛盾;颔联以青山绿水、明月清风为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颈联通过描写乡野生活的闲适与乐趣,进一步强化了归隐生活的吸引力;尾联则以“何时得遂归田计”的设问,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谪期间,暂时回到故乡或隐居之地时所作,面对仕途的挫折与现实的无奈,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渴望归隐田园,享受宁静与自由;他又心怀天下,希望自己的智慧能为国家所用,这种矛盾心理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抒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刘禹锡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