嶙峋折槛霁天威,将军拜伏奸臣泣。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嶙峋折槛霁天威,将军拜伏奸臣泣。

直谏不从流外地,归来依旧著朝衣。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他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抒发真情,个性鲜明,反对模拟复古和矫揉造作,对清代文学有较大影响。

译文

(将军)以嶙峋之骨硬折宫门栏杆,使皇帝息怒天威,奸臣见状吓得哭泣,而将军却拜伏请罪,尽管直言进谏未被采纳而被流放外地,但归来时仍穿着朝衣,不改其忠直之心。

释义

嶙峋折槛:形容人骨骼突出,性格刚直,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折槛,指汉代朱云请赐尚方宝剑斩佞臣张禹,帝怒,欲斩之,云攀殿槛,槛折,后以“折槛”为直谏的典故。

霁天威:平息皇帝的怒气。

将军拜伏:指直臣虽受皇帝责罚,但仍恭敬地拜伏请罪。

奸臣泣:奸臣因直臣的刚直和皇帝的震怒而感到恐惧和哭泣。

直谏不从:直言进谏但未被采纳。

流外地:被流放到外地。

著朝衣:穿着朝服,表示其身份和忠诚未变。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赞美了古代忠臣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的高尚品质,首句“嶙峋折槛霁天威”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忠臣的刚直和勇敢,次句“将军拜伏奸臣泣”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忠臣的威严和奸臣的懦弱,后两句“直谏不从流外地,归来依旧著朝衣”则进一步强调了忠臣的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袁枚在咏史时,有感于古代忠臣的英勇事迹而创作的,袁枚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忠臣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在清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背景下,这首诗更显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