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上饶,其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激昂著称,又不失细腻柔媚之处,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傍晚时分,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寒鸦带来一片哀愁,而池塘边新绿的柳树却显得那样温柔,如果能让我的眼中没有离别的哀愁,那么我就不会相信人间会有白头到老一说。
愁肠已断,泪水难以止住,怀着相思之情,我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多情的人哪里需要等到秋天才去悲叹时光的流逝,春天还未过去,我的两鬓就已经斑白了。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晚日、寒鸦、新绿柳塘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表达了词人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深深感慨,词中“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苦的深切体会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而“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则进一步强调了词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伤。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词人内心的离愁别绪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中“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自然景象的变化无常,又暗喻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而“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一句,则通过假设与反问的手法,将词人对离别之苦的深切体会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表现得更加深刻,最后两句“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更是将词人的感伤之情推向高潮,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深深忧虑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晚年时期所作,当时他因政见不合而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上饶,在退隐期间,他深感人生无常、时光易逝,加之离别之苦和相思之情交织于心,于是写下了这首《鹧鸪天·代人赋》,词中既表达了他对离别和时光流逝的深深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忧虑,这首词也体现了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独特风格,既有激昂慷慨之情,又不失细腻柔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