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听禁城传玉漏,起看河汉转金波。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5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七夕

唐·崔液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

穿针人在秋千下,笑倚春风暗斗机。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坐听禁城传玉漏,起看河汉转金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注:此诗为节选,原诗较长,但“坐听禁城传玉漏,起看河汉转金波”为其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常单独被引用或赏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崔液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崔液,唐代诗人,字润甫,深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年不详,卒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崔液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崔莅曾任太子詹事,其兄崔湜为宰相,崔液自幼聪颖过人,文采飞扬,尤其擅长五言律诗,与同时期的苏味道并称“苏崔”,他的作品多描写宫廷生活及节日庆典,风格华丽细腻,深受时人喜爱。

译文

在七夕之夜,我静静地坐着,聆听皇宫中传来的更漏声(古代计时工具),随后起身仰望,只见银河中的星光仿佛随着水波流转,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释义

坐听禁城传玉漏:形容诗人深夜静坐,聆听皇宫内传来的更漏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起看河汉转金波:诗人起身观看夜空,银河中的星星仿佛在水波中流转,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天文景象。

赏析

这两句诗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七夕之夜的美丽与神秘,诗人通过“坐听”与“起看”两个动作,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七夕之夜的静谧与壮丽。“禁城传玉漏”与“河汉转金波”的描绘,既体现了宫廷生活的庄重与神秘,又展现了自然天象的浩瀚与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和谐。

创作背景

崔液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代社会繁荣稳定,宫廷文化兴盛之际,七夕节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崔液作为宫廷诗人,自然对七夕有着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见解,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七夕之夜的赞美与向往,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的“禁城”与“河汉”等元素,也反映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繁荣与自然天象的壮丽,具有一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