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韦庄
彭泽公田今已废,辽东邑子半应非。
纵令然烛兼焚夜,能续晨光几尺辉。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入蜀依附前蜀政权,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含蓄,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彭泽县的公田如今已经荒废,辽东地区的故旧多半也已不在人世,即便是点燃烛火照亮夜晚,又能延续多少清晨的光芒呢?
释义
彭泽公田: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时种植的公田,此处象征过去的田园生活或官职。
辽东邑子:指辽东地区的故人或旧友,邑子泛指同乡或同僚。
然烛兼焚夜:点燃烛火以度过夜晚,比喻尽力维持现状或生活。
晨光几尺辉:清晨短暂的光芒,比喻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彭泽公田的荒废和辽东邑子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彭泽公田今已废”直接点出昔日田园生活的消逝,暗示着诗人对往昔宁静生活的向往;次句“辽东邑子半应非”则进一步扩展至更广泛的人际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后两句“纵令然烛兼焚夜,能续晨光几尺辉”以烛火和晨光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即使尽力维持,也无法阻挡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体现了韦庄作为晚唐至五代时期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这一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唐朝的灭亡以及随后的政权更迭,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韦庄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时期,面对自己年事已高、故人凋零的现实,心中涌起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而创作的,通过描绘彭泽公田的荒废和辽东邑子的变迁,韦庄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