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认壶中旧春色,桃源重到路犹迷。出自哪首诗?

生辉2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桃源

唐·刘长卿

曾认壶中旧春色,桃源重到路犹迷。

岩花不笑春光老,溪柳犹怜翠色齐。

惆怅仙源何处觅,空余流水日东西。

白云满地无人扫,一任风吹入竹篱。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诗作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风格含蓄简洁,温婉动人,刘长卿在唐代诗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与钱起、郎士元齐名,并称“钱刘”。

译文

曾经认识那壶中仙境般的旧日春色,如今再次来到桃源,道路却依然让人迷惑,岩石间的花朵不因春光老去而失去笑容,溪边的柳树依然怜爱着那整齐的翠色,心中惆怅,那仙境般的桃源究竟在何处寻觅,只留下一片流水日复一日地向东流去,满地的白云无人清扫,任由风吹进竹篱笆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重访桃源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寻,以及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惆怅与无奈,壶中春色、桃源仙境,都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而道路的迷茫、流水的无情,则反映了现实的残酷与不可捉摸。

赏析

这首诗以“寻桃源”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首句“曾认壶中旧春色”以壶中仙境比喻曾经的理想生活,次句“桃源重到路犹迷”则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即使再次寻找,也难以找到那条通往理想的路,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长卿被贬谪期间,在唐代,文人被贬谪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刘长卿也不例外,在被贬谪的日子里,他或许曾有过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寻,但现实的残酷与无情却让他感到迷茫与无奈,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重访桃源的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