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心吟
唐·灵澈上人
浮沤一念归心起,本寺房前见偃松。
月色满庭人迹少,秋风入户佛香浓。
禅心已逐浮云去,世事空随流水东。
回首故园何处是,青山隐隐暮烟中。
作者简介
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诗人,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自幼出家,深谙佛法,同时擅长诗文,与当时许多文人墨客有交往,如刘禹锡、皎然等,灵澈上人的诗作多抒发禅意与归隐之情,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推崇。
译文
一念之间,如同水面上的浮沤般短暂的杂念消散,归隐之心油然而生,回到本寺,只见房前那棵偃卧的老松依旧,月光洒满庭院,人迹罕至,秋风穿过门户,带来阵阵浓郁的佛香,我的禅心已随着浮云远去,世间的纷扰如同流水般东逝,回首望去,故乡在何方?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
释义
浮沤一念归心起:比喻心中的杂念如水面上的浮沤,瞬间消散,归隐之心随之而起。
本寺房前见偃松:回到寺庙,看到房前那棵象征着坚韧与长寿的偃松,心中涌起一股宁静与归属感。
月色满庭人迹少: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满庭院,人迹罕至,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秋风入户佛香浓:秋风不仅带来了凉爽,还带来了寺庙中浓郁的佛香,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归心为主题,通过描绘寺庙的宁静与清幽,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诗中“浮沤一念归心起”一句,以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由杂念到归隐的转变,而“本寺房前见偃松”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归属感与宁静感,后两句通过月色、秋风、佛香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使整首诗充满了禅意与诗意。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作为一位僧人,他深感世俗的纷扰与无常,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归隐之心,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通过描绘寺庙的宁静与清幽,诗人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也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超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