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思
唐·李商隐
堂上金丝应已歇,岂惟兰菊旧丛疏。
空庭日暮鸟争树,寒砌秋深虫拥庐。
去国依依频徙倚,望乡杳杳独踟蹰。
归期犹及柳条绿,试折长条赠别居。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厅堂上的琴弦应该已经停歇,哪里只是兰菊的旧丛变得稀疏,空旷的庭院在日暮时分鸟儿争抢着栖息的树木,寒冷的台阶在深秋时节虫儿簇拥着它们的巢穴,离开国都心中依依不舍地频繁徘徊,遥望故乡却只见茫茫一片独自徘徊不前,归家的日期或许还能赶得上柳条抽绿,试着折下长长的柳条赠给即将分别的居所。
释义
首联“堂上金丝应已歇,岂惟兰菊旧丛疏”以琴弦停歇、兰菊丛疏为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颔联“空庭日暮鸟争树,寒砌秋深虫拥庐”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凄清与孤独,颈联“去国依依频徙倚,望乡杳杳独踟蹰”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都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尾联“归期犹及柳条绿,试折长条赠别居”以折柳赠别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归期的期盼和对离别的哀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庭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凄清而深邃的意境,首联以琴弦停歇、兰菊丛疏为喻,既写出了环境的萧瑟,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颔联进一步描绘了空庭日暮、寒砌秋深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氛围,颈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国都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尾联以折柳赠别的意象作结,既寄托了诗人对归期的期盼,又表达了对离别的哀愁,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远离家乡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李商隐的仕途也颇为坎坷,他曾在多地任职,但往往因政治斗争而被迫离职,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通过描绘秋日庭院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