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河朔叛臣惊舞马,渭桥遗老识真龙。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五》,全诗如下: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河朔叛臣惊舞马,渭桥遗老识真龙。
作者及朝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诗作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
译文
昆吾和御宿两地道路曲折绵延,紫阁峰的影子映入渼陂水中,鹦鹉啄食着剩余的香稻,凤凰栖息在碧绿的梧桐树上,佳人们在春日里拾取翠羽相互询问,仙侣们同舟共济,傍晚时分更是流连忘返,河朔的叛臣们被舞马所惊,渭桥上的老人们却识得真正的龙种(指唐肃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昆吾、御宿、紫阁峰、渼陂等自然景色,以及鹦鹉、凤凰、佳人、仙侣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后两句却突然转折,提到了“河朔叛臣”和“渭桥遗老”,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河朔叛臣惊舞马”指的是安史之乱中叛军的行为,“渭桥遗老识真龙”则表达了老人们对唐朝正统的忠诚和认可。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比和转折的手法,前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而后两句则突然转折,揭示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这种对比和转折使得诗歌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也体现了杜甫诗歌中常见的“沉郁顿挫”风格,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鹦鹉、凤凰、佳人、仙侣等,都富有象征意义,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属于他的《秋兴八首》之一,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杜甫身处异乡,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他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他也通过“河朔叛臣”和“渭桥遗老”的对比,表达了对唐朝正统的忠诚和对叛臣的谴责,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