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像
唐·胡曾
平蔡州愬,
智勇功居第一筹。
夜半传刁斗,
枕戈巡警秋。
祇待今年破虏后,
徵归论道坐岩廊。
如今天下无烽火,
闲卧南山霁月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胡曾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胡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时期,他的诗作以咏史诗见长,善于通过历史事件抒发个人见解和情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胡曾的咏史诗在唐代颇有影响,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译文
李愬平定蔡州,智勇双全,功劳位居第一,夜半时分,军营中刁斗声声,他枕着戈矛,在秋天里巡逻警戒,只待今年打败敌人后,朝廷就会征召他回去,在朝廷的岩廊上讨论治国之道,如今天下太平,没有战火硝烟,他悠闲地躺在南山的晴朗月光下,享受着宁静的秋天。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愬平定蔡州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李愬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归隐的羡慕,诗中“祇待今年破虏后,徵归论道坐岩廊”一句,更是展现了诗人对李愬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
赏析
这首诗以李愬平定蔡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李愬的英勇形象和卓越功勋,诗人用“智勇功居第一筹”来概括李愬的功绩,既突出了他的智勇双全,又强调了他在平定蔡州中的关键作用,诗人还通过“夜半传刁斗,枕戈巡警秋”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李愬在战争中的警觉和勤奋。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通过“祇待今年破虏后,徵归论道坐岩廊”和“如今天下无烽火,闲卧南山霁月秋”等句,表达了对李愬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中后期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唐代中后期,边疆战乱不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外患和内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愬平定蔡州的壮举无疑为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希望和信心,诗人胡曾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李愬的赞美和敬仰,也寄托了对国家和平、民族振兴的美好愿望,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