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词
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续句(注:此续句非原诗内容,为根据关键词构想)
缓急羽书须自草,平安烽火镇相望。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敬忠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敬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为唐代中期的一位边塞诗人,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与将士生活,情感深沉,风格苍劲,虽然他的诗作不如一些大诗人那样广为人知,但在边塞诗领域仍占有一席之地。
译文
原诗译文:
五原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晚,到了二月,垂柳还未抽出嫩芽,没有挂上一丝绿丝绦,而此刻,黄河岸边冰雪初融,正是长安城中花儿凋谢的时候。
续句译文(构想):
无论是紧急的军情报告(羽书),还是平安的消息,都需要亲自书写(须自草),边疆的烽火台上,平安的信号与紧急的警报总是相互守望,传递着边疆的安宁与危机。
释义
原诗释义:通过对比五原(今内蒙古境内)与长安(唐朝都城,今西安)春天的不同景象,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与内地繁华的反差,同时也隐含了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续句释义:强调了边疆军事通讯的重要性,无论是紧急还是平常,信息的传递都至关重要,体现了边疆防御的严密与将士们的责任担当。
赏析
原诗与续句共同构成了一幅边塞生活的画卷,原诗以自然景象的对比,展现了边塞的艰苦与内地的美好,寓含了深深的思乡之情,续句则进一步升华了这一主题,通过“缓急羽书须自草,平安烽火镇相望”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军事活动的紧张与有序,以及将士们对家国平安的坚守与期盼,整首诗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又有对边疆将士情感的抒发,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张敬忠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边疆局势动荡不安,边疆防御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诗人身处边塞,亲眼目睹了边疆将士的艰辛与付出,感受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与对国家的忠诚,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边疆风光的赞美,又抒发了对边疆将士的敬仰与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宁的期盼,需要注意的是,续句“缓急羽书须自草,平安烽火镇相望”为根据关键词构想,并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唐代边塞诗的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