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池上生春草,说法庭中散宝华。的解释

小编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池上竹

唐·谢朓

此君临此池,枝低复叶垂。

拂水爱晴柔,弄风羡春晖。

轻阴映夕岫,素彩拂秋云。

吟诗池上生春草,说法庭中散宝华。

作者及朝代

作者:谢朓(465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称“谢宣城”、“谢太守”,谢朓诗风清新秀丽,善于熔铸自然景物入诗,开创山水诗派,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作者简介

谢朓年少好学,擅长草书和隶书,长于五言诗,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摆脱了玄言诗的桎梏,使山水诗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从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他的诗风影响了后来的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谢朓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成为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竹子依傍着这个池塘生长,枝条低垂,叶片也微微下垂,它轻拂水面,喜爱晴天的温柔,随风摇曳,羡慕春天的光辉,淡淡的阴影映照着傍晚的山峦,洁白的色彩如同拂过秋天的云彩,我在池边吟诗,仿佛看到春草在生长;在庭院中谈论佛法,仿佛看到宝华在飘散。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在池塘边的生长状态,展现了竹子的柔美与生机,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竹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的“吟诗池上生春草,说法庭中散宝华”两句,既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对文学和佛法的热爱与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诗人用“拂水爱晴柔,弄风羡春晖”等句,生动地描绘了竹子在自然环境中的柔美姿态,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竹林之中,诗中的“吟诗池上生春草,说法庭中散宝华”两句,更是将文学与佛法融入其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谢朓在游历山水时所作,他身处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被眼前的景色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竹子之美的诗篇,作为一位热爱文学和佛法的诗人,谢朓也将自己的情感和追求融入诗中,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禅意,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谢朓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