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感怀
唐·韦庄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归计未成芳节晚,更忧禽鹿顿缨狂。
空余惆怅满襟怀,独倚阑干看落潮。
(注:“归计未成芳节晚,更忧禽鹿顿缨狂”这两句并非韦庄某首知名诗作中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进行了创作性的融入,构建了一首假想的“春日感怀”诗,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假想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词作则多写离愁别绪,情感细腻,韦庄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一树寒梅如同白玉雕琢的枝条,远远地矗立在村路旁边的小溪桥上。
不知是因为靠近水边而提早绽放,还是误以为那是经冬未化的白雪。
归家的计划尚未实现,春天的佳节却已临近尾声,更让我担忧的是那些被束缚的禽鹿,它们挣扎于缰绳之下,失去了自由。
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只能独自倚靠在栏杆上,看着潮水缓缓退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寒梅的早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归家无望的忧虑,以“禽鹿顿缨狂”为喻,暗指自己或他人身处困境,失去自由的无奈与悲哀,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赏析
首联以寒梅的洁白与孤傲开篇,既点明了时节,又寓含了诗人的高洁情操,颔联通过“不知”与“疑是”的对比,巧妙地展现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惊喜与疑惑,颈联则笔锋一转,将个人的归家之愁与对自由的向往相结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尾联以“空余惆怅”与“独倚阑干”作结,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假想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韦庄身处异乡,思念家乡,同时深感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悲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春日感怀》,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归家无望的忧虑以及对自由的深切向往,由于这是基于题目要求的假想情境,实际的历史背景并非如此,但通过这样的设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