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唐·宋之问
汉家天子今神武,肯顾遗簪堕珥人。
戚里空悲庾信老,柏陵还见九原春。
前殿彩云覆,中宫起凤麟。
免园置酒皇欢洽,柏殿赓歌睿唱新。
爽气回浮紫阁,仙文捧出玉宸。
双阙龙相对,千门鸟并飞。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历官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曾因受贿贬为泷州参军,唐睿宗立,流钦州,赐死于桂林,善五言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译文:
汉朝的天子如今神武非凡,怎会顾念那遗落的簪子和耳环之人,戚里(贵族聚居之地)徒然为庾信老去而悲伤,柏陵(指汉武帝陵墓)却还能见到九原(指地下)的春天,未央宫的前殿被五彩祥云覆盖,中宫则如凤凰麒麟般崛起,在免园中摆设酒宴,皇帝与群臣的欢乐融洽无比,柏殿里大家和着皇帝的睿智歌声,创作出新的诗歌,清爽的气息回旋在紫阁之上,仙人的文章被捧出玉宸宫,两座宫殿的龙形装饰相对而望,无数的宫门间鸟儿并飞。
释义:
此诗描绘了唐朝皇帝在长安故城未央宫举行宴会的盛况,通过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皇家的气派和欢乐的氛围,也隐含了对汉朝盛世的追忆和对皇帝神武的赞美。
赏析:
此诗以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唐朝皇帝在未央宫举行宴会的盛况,首联以汉朝天子的神武形象开篇,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而宏大的基调,颔联通过对比戚里的悲伤和柏陵的春天,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皇家的永恒,颈联和尾联则具体描绘了宴会的场景和氛围,通过“彩云覆”、“起凤麟”、“皇欢洽”、“睿唱新”等词语,展现了皇家的气派和欢乐融洽的氛围,诗中的“双阙龙相对,千门鸟并飞”等句子,也体现了诗人对未央宫建筑宏伟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是宋之问应制而作,即应皇帝之命而创作的诗歌,唐朝时期,皇帝常常举行宴会和游幸活动,并命文人墨客创作诗歌以记其事,宋之问作为当时的著名诗人,被皇帝选中参与此次应制活动,创作了这首描绘未央宫宴会盛况的诗歌,通过此诗,我们可以窥见唐朝皇家的气派和欢乐氛围,以及诗人对皇帝神武的赞美和对历史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