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帷听讼民谣洽,解榻延宾主礼优。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5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宾至

唐·韦应物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褰帷听讼民谣洽,解榻延宾主礼优。

林馆夕阴喧鸟雀,庭芜秋色静柴关。

高斋日暮无余事,独咏新诗兴未阑。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曾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韦柳”。

作者简介

韦应物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逐渐转向隐逸生活,其诗歌多反映这种生活态度和情感变化,他的诗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宁静淡泊的田园风光和闲适自在的隐逸生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隐居之地偏僻少有人来访,年老体衰被人搀扶着行礼都感到困难。

(我)掀起帷帐审理案件,百姓歌谣和谐;铺开床榻接待宾客,主人礼节周到。

林中的馆舍傍晚时分鸟雀喧闹,庭院中的秋草在寂静的柴门前摇曳。

在高斋中日暮时分没有其他事情,独自吟诵新诗兴致未尽。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以及他作为地方官员的勤勉与好客,首联写隐居之地偏僻,来访者稀少,自己年老体衰;颔联通过“褰帷听讼”和“解榻延宾”两个典型场景,展现了诗人勤政爱民和礼遇宾客的形象;颈联描写林馆秋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独自吟诵新诗、兴致未尽的闲适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日常景象,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操,诗中“褰帷听讼民谣洽,解榻延宾主礼优”两句,既体现了诗人作为地方官员的勤政爱民,又展现了其作为文人的儒雅风范和礼遇宾客的谦逊态度,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也富有诗意,如“林馆夕阴喧鸟雀,庭芜秋色静柴关”,既描绘了林馆秋景的宁静与和谐,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晚年隐居期间,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后,逐渐转向隐逸生活,他在隐居期间写下了许多反映这种生活态度和情感变化的诗歌,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以及诗人作为地方官员的勤勉与好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淡然态度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