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使三年劳佐郡,柳堤千里待行春。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送郑侍御谪闽中

唐·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竹使三年劳佐郡,柳堤千里待行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高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并称“边塞四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译文

你被贬谪离京不要心生怨恨,因为闽中之地我曾游历过。

那里秋天大雁稀少,夜晚猿猴啼叫频繁。

东路的云山重重叠叠,南方的瘴气与疾病交织。

你作为竹使(古代对地方官的雅称)在郡中辛劳三年,而我期待着你在柳堤上迎接春天的到来,继续施展你的才华。

释义

这首诗是高适送别友人郑侍御被贬往闽中(今福建一带)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与安慰,同时描绘了闽中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以及对友人未来能够重新得到重用、施展才华的期待。

赏析

1、情感真挚:全诗情感真挚,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而是以一种平和、真诚的态度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期待。

2、景物描写:通过对闽中秋雁稀少、夜猿啼叫、云山重重、瘴疠和合的描写,展现了闽中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3、寓意深刻:诗中的“竹使三年劳佐郡,柳堤千里待行春”不仅是对友人过去三年辛劳的肯定,更是对友人未来能够重新得到重用、施展才华的美好祝愿,这种寓意深刻、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使得全诗更加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官员被贬谪的现象时有发生,高适与郑侍御是好友,当得知郑侍御被贬往闽中时,高适深感同情和惋惜,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关怀和期待,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高适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官员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