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郡曾登太守榻,上都频扫相君门。的释义

小编1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故郡曾登太守榻,上都频扫相君门,岂乏明时,岂乏才子?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颖,六岁即能写文章,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高宗怒斥,罢免官职,后漫游巴蜀,客居剑南,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七岁,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滕王阁序》等。

译文

……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吟咏荷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知道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像)贾谊(被贬谪长沙)时,曾谒见长沙太守孙飒,魏征(被贬谪)时,曾拜访过宰相封德彝,难道他们不遇到圣明的君主吗?难道没有才能吗?(只是)君子能够洞察事物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天命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车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欢喜,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但珍惜黄昏)为时还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

释义

“故郡曾登太守榻,上都频扫相君门”这两句的意思是:过去在交趾李常侍府中做幕僚,我曾在太守府中登榻做客;到京城长安时,我多次去拜访过宰相府,并献上自己的诗文。

赏析

这两句诗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表达个人遭遇和志向的部分,王勃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他提到自己曾在太守府中做客,也曾多次拜访宰相府,但并未得到重用,这反映了他仕途的坎坷,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表达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两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王勃的遭遇和心境,又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志向,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功名、渴望得到重用的普遍心理。

创作背景

《滕王阁序》是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宴会上写成的一篇序文,当时,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值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新修的滕王阁,便让女婿吴子章事先写了一篇序文,准备在席间当作即兴之作向大家炫耀一番,可是,当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时,宾客们都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却不知情,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恼羞成怒,拂衣而去,但仍派人窥探王勃作文,随时汇报,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暗暗称奇,当王勃写完最后一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后,阎都督十分佩服他的才气,称赞他为“天才”。《滕王阁序》便成为王勃的传世之作,其中的“故郡曾登太守榻,上都频扫相君门”等名句也广为流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