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嫡嗣多参见,碧落仙乡遍往还。全诗是什么?

风云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曹溪嫡嗣

唐·慧能

曹溪嫡嗣多参见,碧落仙乡遍往还。

法雨沾濡开智慧,禅风清拂洗尘寰。

心灯不灭传千古,佛日长明照万山。

一念菩提真胜境,何须更问武陵源。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慧能禅师虽为禅宗六祖,但并无直接证据表明他创作了此诗,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慧能(约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以伐薪为生,后因闻《金刚经》而悟道,投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顿悟,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曹溪嫡传的弟子们纷纷前来参见,

在碧落仙乡之间频繁往来。

法雨滋润,开启了人们的智慧之门,

禅风清拂,洗净了尘世的烦恼。

心灯不灭,千古传承,

佛日长明,照耀着万山之巅。

一念之间,便能达到菩提真境,

又何必再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武陵源呢?

释义

“曹溪嫡嗣多参见”指慧能的禅宗弟子众多,纷纷前来参见;“碧落仙乡遍往还”则形容他们在修行过程中,心灵在仙境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法雨沾濡开智慧”比喻佛法如雨,滋润人心,开启智慧;“禅风清拂洗尘寰”则形容禅风清新,能洗净尘世的污垢。“心灯不灭传千古”强调禅宗心灯不灭,代代相传;“佛日长明照万山”则象征佛法如日中天,照耀着万山之巅,普度众生。“一念菩提真胜境”指一念之间即可达到菩提真境,达到觉悟;“何须更问武陵源”则表达了修行者无需外求,内心即是归宿的意境。

赏析

此诗以禅宗为背景,通过描绘禅宗弟子的修行生活,展现了禅宗的智慧与境界,诗中“法雨”、“禅风”、“心灯”、“佛日”等意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佛法的滋润与禅风的清新,以及禅宗弟子的内心世界,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如“一念菩提真胜境”,强调了内心的觉悟与超越,表达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内容)此诗可能创作于慧能禅师晚年,当时禅宗已经广为流传,慧能的弟子遍布天下,慧能深感禅宗的智慧与力量,希望通过此诗表达自己对禅宗传承的期望与信心,也希望通过此诗引导修行者关注内心,追求真正的觉悟与超越。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