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林宴坐赤髭繁,水月禅心出世间。的释义

生辉25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林宴坐

唐·皎然

中林宴坐赤髭繁,水月禅心出世间。

万象丛中得自在,不知荣辱是何年。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其诗作多写山水田园和佛家生活,风格清丽闲淡,语言简朴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在茂密的树林中安然宴坐,红色的胡须(或指某种象征性的标志)显得格外繁盛,心如止水映照着明月,禅意超脱了尘世的纷扰,在纷繁复杂的万象中,他获得了内心的自在与宁静,早已忘却了世间的荣辱得失,不知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皎然在林中宴坐修行的场景,通过“赤髭繁”这一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形象,而“水月禅心”则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不受世间纷扰所动,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修行中获得的自在与宁静,以及对世间荣辱的淡然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皎然在林中宴坐修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和对世间荣辱的淡然态度,诗中“中林宴坐”与“水月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外在的修行环境,后者是内在的精神境界,二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形象,诗人通过“赤髭繁”这一形象生动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自己超凡脱俗的气质,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意味,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林中修行时,有感于自己的禅修体验而创作的,通过描绘自己在林中宴坐修行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禅意的追求和对世间荣辱的淡然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诗僧们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和体悟,在唐代,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诗僧们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佛教信仰和修行体验,成为了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