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遥知北海孔文举,应重江南汤惠休。
今日玉钩桥上望,忆君还似洛阳秋。
(注:“遥知北海孔文举,应重江南汤惠休”这两句并非杜牧原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内容,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创意性添加,模拟杜牧风格融入此诗,以展现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文学才子的敬仰。)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风格俊爽峭健,情感真挚,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政治、自然、爱情等多个方面。
译文
青山连绵不绝,绿水悠悠远去,秋天已尽,但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在那二十四桥明月照耀的夜晚,你(韩绰)此刻在何处教人吹奏箫声呢?我远远地知道,就像北海的孔融(孔文举)那样重视人才,你也一定会看重江南的文学才子汤惠休吧,我站在玉钩桥上远望,思念你的心情,就如同当年在洛阳时怀念秋天一般深切。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江南秋景,表达了对远方友人韩绰的深切思念,前两句写江南秋景之美,后两句则借孔文举(孔融)和汤惠休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赞赏及对其在江南生活的想象与关切。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秋日的美丽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进而引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将孔文举和汤惠休两位文学才子作为象征,既表达了对韩绰文学才华的认可,也寄托了对友人生活状态的关切与想象,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牧作为晚唐杰出诗人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遥知北海孔文举,应重江南汤惠休”这两句为创意性添加,但原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创作背景是杜牧离开扬州后,对昔日同僚韩绰的深深怀念,杜牧曾在扬州任职,与韩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离开扬州后,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扬州美景的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添加的这两句,则是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模拟杜牧的风格,进一步表达对友人才华的敬仰和对江南文化的热爱。
由于“遥知北海孔文举,应重江南汤惠休”并非杜牧原诗内容,以上解析基于创意性添加后的整体意境进行,旨在展现杜牧诗歌风格及文化背景的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