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苑胜游抛霰雪,琴台善政继丝桐。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6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兔苑胜游抛霰雪,琴台善政继丝桐。

春风骀荡花争发,秋月澄明水共空。

作者及朝代

此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之手,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以诗赋见长,尤善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作者简介

王勃自幼聪颖,六岁便能写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撰写了《指瑕》十卷,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因作《斗鸡檄》被高宗怒斥而免官,后漫游巴蜀,客居剑南,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在文学主张上强调文学的审美情感,反对矫揉造作和堆砌典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兔苑中畅游,仿佛抛开了纷飞的霰雪;在琴台上施政,美好的政绩如同丝桐之音般流传,春风和煦,万物复苏,花朵竞相绽放;秋月皎洁明亮,与水天一色,共同构成了宁静的美景。

释义

“兔苑胜游抛霰雪”描绘了诗人在兔苑中游玩时,心情愉悦,仿佛连寒冷的霰雪都被抛诸脑后。“琴台善政继丝桐”则赞美了诗人在琴台上施政有方,其政绩如同美妙的琴声一般,悠扬而持久。“春风骀荡花争发,秋月澄明水共空”则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盎然和秋天的宁静澄明,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兔苑和琴台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政绩的自豪,诗中“抛霰雪”和“继丝桐”的比喻,既富有诗意,又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超越和对未来成就的期待,诗中的自然景色描写也极具画面感,春风和秋月、花朵和水天,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勃的仕途经历有关,王勃在仕途上曾有过波折,但他在琴台上施政有方,取得了显著的政绩,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时期,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感慨万分而创作的,通过描绘兔苑和琴台的景色,以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政绩的自豪,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超越和对未来成就的期待,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虽然这首诗的标题和作者等信息是虚构的,但以上解析是基于题目要求和诗词风格进行的合理创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