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邹鲁有感
朝代:唐
作者:李中
子男印绶诸侯秩,邹鲁闾阎太古风。
四塞山河空自固,一庭兰玉尽成空。
荒台无树僧归晚,古径多云鸟去通。
惆怅前朝事已远,日斜犹自凭危栊。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但才华横溢,擅长诗文,尤其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身为子男爵位的诸侯,享受着朝廷赐予的印绶和俸禄,邹鲁之地(今山东曲阜、邹城一带,古代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的百姓依然保持着太古时期淳朴的风尚,四周山河险固,看似可以固守一方,但庭院中的兰草玉树却已凋零殆尽,象征着往昔的繁华不再,荒废的高台上没有树木,僧人归来时已近傍晚,古老的道路上云雾缭绕,鸟儿在云中穿梭飞去,想到前朝的事情已经远去,心中充满惆怅,直到夕阳西下,还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沉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邹鲁之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诗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和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惋惜。
赏析
首联“子男印绶诸侯秩,邹鲁闾阎太古风”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同时用“太古风”来赞美邹鲁地区百姓的淳朴风尚,颔联“四塞山河空自固,一庭兰玉尽成空”通过对比山河的险固和庭院的荒凉,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繁华的易逝,颈联“荒台无树僧归晚,古径多云鸟去通”进一步描绘了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尾联“惆怅前朝事已远,日斜犹自凭危栊”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游览邹鲁地区时,作为一位仕途不顺的诗人,李中在游览过程中,看到邹鲁地区的历史遗迹和现状,不禁触景生情,回忆起往昔的繁华和现在的荒凉,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惆怅,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