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寺
唐·皎然
宰官多结空门友,外护须依守土臣。
香火满山无俗客,松风终日似秋人。
庭前柏树经冬翠,阶下芙蓉入夏新。
闻说此中堪遁迹,吾将何处不逃秦。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诗名颇盛,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佛家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译文
官员们多与僧人结交为友,守护佛门的重任还需依靠地方官员,山寺中香火缭绕,没有俗世之人打扰,松风阵阵,仿佛四季皆是秋天,庭院前的柏树历经寒冬依然翠绿,台阶下的芙蓉到了夏天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听说这里可以隐居避世,那么我无论在哪里都能逃离尘世的纷扰。
释义
“宰官多结空门友,外护须依守土臣”意指官员们多愿意与僧人结交,而守护佛教寺院的责任则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支持与保护,这反映了唐代佛教的兴盛以及佛教与世俗社会的紧密联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寺的清幽环境和僧侣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的崇敬之情,首联点明主题,指出官员与僧人的友好关系以及地方官员对佛教寺院的保护作用,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山寺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自然景物的四季变化,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认为只要心中有隐逸之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逃离尘世的纷扰。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佛教兴盛、文化繁荣的时代,作为一位诗僧,皎然对佛教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对世俗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览山寺时,有感于山寺的清幽与僧侣的闲适,以及佛教与世俗社会的紧密联系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皎然不仅表达了对佛教的崇敬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社会的超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