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音大士赞
宋·释宗杲
四众仰瞻谁见顶,千家应供定分身。
慈悲广大难描画,变现多端不可陈。
宝殿玉阶前见处,月华云影共纷纭。
几回欲问无方便,且向蒲团得自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释宗杲(1089年-1163年)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释宗杲,俗姓奚,宣州宁国人(今安徽宣城),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禅宗高僧,临济宗杨岐派的重要传人,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主张禅净双修,对后世佛教影响深远,宗杲禅师不仅精通佛法,还擅长诗文,其诗文作品多蕴含禅理,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众人仰望观音大士,谁能窥见其顶?千家万户都供奉着她,必定是分身无数,她的慈悲广大无边,难以用笔墨描绘;变化多端,无法一一陈述,在宝殿玉阶前所见之处,月光与云影交织,纷纭复杂,多少次想要询问其中的奥妙,却无从得知,只好在蒲团上静坐,寻求内心的真谛。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观音大士的崇高与神秘,表达了作者对观音菩萨慈悲广大、变化无穷的赞美,首联“四众仰瞻谁见顶,千家应供定分身”直接点出观音菩萨的崇高地位与广泛影响,暗示其神通广大,无处不在,颔联进一步强调其慈悲与变化,难以捉摸,颈联以宝殿玉阶前的景象为背景,烘托出观音菩萨的神圣与庄严,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奥妙的探寻与领悟,通过静坐修行,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赏析
这首诗以观音大士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与对观音菩萨的崇敬,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比喻,如“四众仰瞻”、“千家应供”、“月华云影”等,既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崇高与神秘,又表达了作者对佛法奥妙的探寻与领悟,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富有禅意,是一首优秀的佛教诗歌。
创作背景
释宗杲禅师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作为禅宗高僧,宗杲禅师对观音菩萨有着深厚的信仰与崇敬,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赞美与敬仰,还传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与修行理念,在宋代佛教文化背景下,这首诗的创作既是对佛教信仰的弘扬,也是对禅宗思想的传播与深化,通过描绘观音菩萨的崇高与神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普遍认同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