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悟道
唐·慧能
旧传心印都忘念,自有衣珠岂患贫。
万象丛中得自在,不向人间争利尘。
作者简介
慧能(638年-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慧能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自幼家境贫寒,但悟性极高,他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佛性本有,人人皆可成佛,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慧能的禅法思想,体现在其弟子法海集记的《六祖法宝坛经》中。
译文
古老的佛法心印我已忘却执念,内心自有如衣珠般的珍宝,怎会担忧贫穷?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中,我得以自在逍遥,不再向人间争夺那些虚无缥缈的名利尘埃。
释义
“旧传心印都忘念”意指慧能已超越了传统佛教教义的束缚,不再执着于文字、概念或形式上的修行,达到了无念无执的境界。“自有衣珠岂患贫”比喻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佛性,如同身上的明珠,一旦觉悟,便不再为外在的物质贫乏所困扰。“万象丛中得自在”表达了慧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不向人间争利尘”则表明他超脱物欲,不再参与世俗的名利之争。
赏析
这首诗是慧能禅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其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与觉悟的精神境界,通过“旧传心印都忘念”与“自有衣珠岂患贫”的对比,慧能强调了内在觉悟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智慧,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既是对个人修行境界的描绘,也是对禅宗思想的深刻阐述。
创作背景
慧能生活在唐代,这是一个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慧能早年曾随五祖弘忍学法,后因得法而遭人嫉妒,被迫离开黄梅,南行隐居,在隐居期间,慧能继续深化自己的禅法思想,并广收门徒,传播禅宗教义,这首诗很可能是慧能在隐居期间,对自己修行体验和禅宗思想的总结与表达,旨在启发后人超越世俗束缚,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与觉悟。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以“慧能”之名创作,但在历史上真实的《六祖法宝坛经》中并未直接记载此诗,因此它可能是后人根据慧能的禅法思想而创作的作品,用以体现慧能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