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汉月
唐·徐凝
独依青桐听鼓声,参旗应落上三更。
不知何处凉风起,移入中庭白露生。
作者简介
徐凝,唐代诗人,字梦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生卒年不详,约在大历末至贞元初之间在世,徐凝以诗名,擅长近体,尤工七言绝句,题材多为游览题咏,风格清新自然,部分作品反映出民间疾苦,抒发个人怀抱,受到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赏识,他的诗作在当时颇有影响,但后世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
译文
独自依靠在青翠的梧桐树下聆听远处的鼓声,夜空中参宿的旌旗(指星象)似乎预示着三更天的到来,不知何时,一阵凉爽的夜风悄然吹起,它悄悄移入庭院,带来了秋夜的寒意,使得白露悄然凝结。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寒意的秋夜图景,诗人独处于青桐树下,聆听夜间的鼓声,通过观察星象判断时间的流逝,同时感受到夜风的凉意和白露的生成,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清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首句“独依青桐听鼓声”以“独”字点出诗人的孤独心境,同时以“青桐”和“鼓声”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宁静的氛围,次句“参旗应落上三更”通过星象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增加了诗歌的时空感,后两句“不知何处凉风起,移入中庭白露生”则通过凉风和白露的生成,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寒意和孤寂,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史籍中并无详细记载,但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它很可能是徐凝在某个秋夜独自漫步或静坐时,有感于周围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孤寂而创作的,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秋夜的静谧、清冷和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徐凝的这首《观汉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