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鍼乞巧佇立久,织素成章报答迟。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35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南朝宋时期诗人谢朓的《七夕赋咏成诗》,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穿鍼乞巧佇立久,织素成章报答迟。

汉殿夜凉银烛暗,仙河秋静玉绳低。

谁将夜色传箫管,且喜新秋入画眉。

天意迢迢经岁隔,人间杳杳信音稀。

作者及朝代

谢朓(465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文学家,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不满当时政治腐败,而愤然辞官,其诗歌创作主要成就在山水诗方面,善于熔铸词采,音律和谐,风格清新秀丽,对后来的唐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译文

女子们久久地站立着,通过穿针乞求心灵手巧;然而织出的布匹虽然精美,却难以迅速报答(心上人)的深情厚意,汉宫的夜晚凉意袭人,银烛的光亮也变得昏暗;银河静静地流淌在秋夜中,玉绳星低垂,是谁在这夜色中吹奏着箫管?且喜新秋时节可以描画蛾眉,天意迢迢,岁月相隔甚远;人间的书信音讯却是如此稀少难寻。

释义

本诗描绘了七夕节的景象,女子们通过穿针乞巧的传统习俗来表达对心灵手巧的渴望,同时也寄托了对心上人的深情厚意,尽管她们织出的布匹精美,却难以迅速报答这份深情,诗中通过汉宫夜凉、银河秋静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和难以沟通的现实。

赏析

谢朓的这首诗以七夕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们乞巧的场景和她们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穿鍼乞巧佇立久”一句生动地刻画了女子们专注而虔诚的神态;“织素成章报答迟”则表达了她们对心上人深情厚意的难以报答,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汉宫夜凉、银河秋静等自然景象来烘托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谢朓作为山水诗人的卓越才华。

创作背景

谢朓生活在南朝齐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官员,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里,他通过描绘女子们乞巧的场景和她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反映了作者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复杂心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