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陈后宫
唐·李商隐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砾残。
宫前水殿久芜没,墙头御柳今斫残。
祇待倾城终未笑,不曾亡国自无言。
燕巢休上凤凰楼,花径须通翠竹园。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成就极高,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风格秾丽绮美,意境深远,部分作品较为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李商隐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构思新奇,尤其擅长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茂苑(今苏州)的宫殿如画般美丽,但阊门(苏州古城西门)外却是一片瓦砾残破,宫前的水殿早已荒芜,墙上的御柳也被砍伐得残破不堪,那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始终未曾展露笑颜,国家虽未灭亡,但她却默默无言,燕子啊,请不要在凤凰楼上筑巢,花径应该通向那翠绿的竹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陈朝后宫的荒凉景象,反映了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事实,诗中“祇待倾城终未笑,不曾亡国自无言”两句,借陈后主宠爱的张丽华之口,表达了即使国家未亡,她也因深知自身及国家的命运而沉默无言的复杂情感,也暗含了对统治者荒淫无道的讽刺和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陈朝后宫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奈,诗中“茂苑城如画”与“阊门瓦砾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强烈反差,而“祇待倾城终未笑,不曾亡国自无言”两句,则深刻揭示了张丽华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现实的无奈接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力衰微,社会动荡,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命运多舛,人民疾苦深重,他通过描绘陈朝后宫的荒凉景象,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