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策曾攀郤桂枝,从军犹赋仲宣诗。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94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李端

射策曾攀郤桂枝,从军犹赋仲宣诗。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平生自许封侯事,壮志难酬泪满襟。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端虽为唐代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户参军等职,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篇章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有《李端集》。

译文

我曾通过科举考试(射策)如同攀折了郤诜手中的桂枝(象征高中),即便从军边塞,心中仍吟诵着王粲(仲宣)的诗歌,不知道我的马骨是否会在寒冷的边塞之水中受寒,只看见龙城方向暮云四起,战事不断,我曾在边塞自比为长城,守护国家,但如今镜中的我已两鬓斑白,我一生自许能够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但如今壮志难酬,只能泪湿衣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科举高中、从军边塞的回忆,以及对当前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感慨,诗中“射策曾攀郤桂枝”比喻科举高中,“从军犹赋仲宣诗”则表达了即便在军旅生涯中,诗人仍保持着文学情怀,后两句则通过“马骨寒水”和“龙城暮云”的意象,以及“自许长城”与“衰鬓先斑”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感。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诗人通过对比自己曾经的科举高中与现在的从军生涯,以及理想中的封侯拜相与现实中的壮志难酬,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诗中“射策曾攀郤桂枝”与“从军犹赋仲宣诗”两句,既展现了诗人的才华与文学情怀,也暗示了其人生经历的丰富与复杂,后两句则通过鲜明的意象与对比,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虽为虚构创作,但可设想其创作背景为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边疆战事频繁,诗人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人,既有着科举高中的荣耀,又有着从军边塞的经历,在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破灭中,诗人深感壮志难酬,年华老去,于是写下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感慨与无奈,这种背景设定既符合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