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思亲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民瘼乍求应有术,天伦少别不成欢。
梦回故国千山外,泪洒穷途一寸丹。
白发倚门人已老,青山埋骨路犹难。
劬劳未报心长愧,欲语还休泪满衫。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黄遵宪早年曾从师于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后中举人,任日本使馆参赞,甲午战争后,他主张变法图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湖南按察使等职,积极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出任驻日、英等国使馆参赞,后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被誉为“诗界革命”的旗帜和“中国文学史上的维新派”。
译文
百姓的疾苦刚刚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却因离别亲人而难以欢愉,梦中回到遥远的故乡,醒来后泪水洒落在艰难的人生路上,白发苍苍的老人倚门盼望,人已老去;青山之中埋藏着亲人的骨灰,归途艰难,未能报答父母的辛劳心中常怀愧疚,想要诉说却只能泪湿衣襟。
释义
“民瘼乍求应有术”表达了诗人对解决百姓疾苦的渴望和寻求解决方法的决心;“天伦少别不成欢”则表达了诗人因离别亲人而难以欢愉的心情,后两句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和未能报答养育之恩的愧疚,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能报答养育之恩的愧疚,诗中“民瘼乍求应有术”一句,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而“天伦少别不成欢”则通过个人情感的抒发,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后两句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以及对亲人逝去的悲痛,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哀愁和无尽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遵宪出使海外期间,当时,他身处异国他乡,远离亲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在出使海外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国家的繁荣和强大,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贫弱,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冲击,使他更加坚定了变法图强的信念,在这首诗中,他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能报答养育之恩的愧疚,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忧虑。